张媛媛
和君咨询·品牌营销咨询师
1991.6
西安交通大学
国家注册品牌策划师
陕西书画研究院成员
和君商学院16届学员
擅长领域
品牌营销规划、文化创意、数字化品牌传播
自媒体账号
小红书
个人简历
  • 笔记分类

阅读《赖声川的创意学》

2018-04-12

我的观点:

创意在运行时,我们的内在像是一座金字塔。

看了第三遍,常看常新,也是我从西安到深圳带在身边的一本书!我觉得它是创意工作者的解刨手术


[为什么要选这本书]

作者把创作的全过程,那个复杂而多维的过程被一个舞台剧大师客观克制的描述出来,这个创作的神秘过程被作者整理成一副“创意金字塔”像孵化小鸡一样展开描述了生命的脉络与艺术的展现。


【我的解读】

“2”,作者用这个数字去解释莎士比亚的一部戏曲的结构划分,而这本书也是“2”部分构成。智慧与方法,生活与艺术,感性与理性,构想与执行,内容与形式,想象力与组合力。这是一个二元的结构,有的人将两部分划分清晰,中间有厚厚的界限,非此即彼,这也是现在创意禁锢的原因.创意必须超越界限


【智慧贬值】

智慧贬值了,同时创意走入死巷: 如果创意人想通过创意创造经济价值,就不容易创造出有深度的作品;


【创意的金字塔】这是全书最重要的一部分。阐述了作者在制作创意作品时所经历的过程。创意在运行时,我们的内在像是一座金字塔,金字塔上方吸取来自底座的创意营养,向上提升,不断精练,最终提炼出创意的精髓,从金字塔顶端吐出创意作品。金字塔上方要从底部吸取源泉的养分,中间还有许多的考验和障碍。


微信图片_20230502172006.jpg


【灵感的源泉】

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似乎都具有一个个人创意源泉。同时,存在一种更广大、超越个人、属于全人类的共同源泉,里面储存着各种原始、深奥的集体智慧。


【创意三毒:经验、习性、动机】

如果你想造一艘船,不要抓一批人来搜集材料,不要指挥他们做这个做那个,你只要教他们如何渴望浩瀚的大海就行了。--作家圣埃克絮佩里


以下我全文摘抄了,因为其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


【裂隙创意】重要概念

佛法用八种意识来说明人心的运作方式。前面五识就是感官意识,包括视觉、听觉、嗅觉、味觉和触觉。第六识就是一种单纯的觉察能力,也就是在前面五识感受到事物时的觉察力。第七识是接下来一刹那间所发生的事: 纯净的觉察和心中其他的概念思维联结,这就产生思想,外在的事物对个人开始产生意义。这是好恶形成的时候,这时情绪附着在感官之上,这就是贴标签。要拉开第六识与第七识之间的空隙,创意才有空间去产生。


【重要语句】

人类所能经历最美的事情就是神秘。神秘是一切艺术与科学的源泉。-爱因斯坦


以下是整理这本书的思维导图

《赖声川的创意学》 创意是一种修行.png


【2018年4月,读书笔记】

已经连续三天连绵阴雨,暖气没开房间里都很冷,每天冲泡一杯淡咖啡,驱寒提神,然后读书。

读完《赖声川的创意学》,全程有点费神,因为拾起了被其它快餐品作者所训练摘除掉的敬畏心,不怪他们,信息爆炸的时代嘛,我又有贪吃蛇一般的胃口。那么重拾敬畏心去读这本书,我还是有惭愧的,大师做艺术创作怀抱的是犹如对宗教一般的挚诚与信仰,而回观过去的不能称之为创作的我的作品,充满了个人主义与商业强迫感。创作的全过程,那个复杂而多维的过程,被一个敬畏艺术的大师客观克制的描述出来,这个创作的神秘过程被作者整理成一副“创意金字塔”。像孵化小鸡一样展开描述了生命的脉络与艺术的展现。

“2”是我喜欢的数字,作者用这个数字去解释莎士比亚的一部戏曲的结构划分,而这本书也是“2”部分构成。智慧与方法,生活与艺术,感性与理性,构想与执行,内容与形式,想象力与组合力。这是一个二元的结构,有的人将两部分划分清晰,中间有厚厚的界限,非此即彼,这也是现在创意禁锢的原因,创意必须超越界限。社会赋予我们的习性还让我们必须学会观察别人的界限,设定自己的界限,或者改变界限。创作人士与社会群众都因这条变化莫测的界限而频频试探,瞻前顾后,左右为难。屏障稀薄的人,就被视为有才华、有创意。这些人更容易让神秘源泉随时“泛滥”出来,形成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顺畅流通。这样的人内心空间大,想象力丰富,当然,胡思乱想的能力也更大。对于这样的人来说,没有太多禁忌,没有太多界限,思考不需在特定范围内进行,甚至生活也不在约束之下进行。

回想我周围便有几个这样特意独行的“异类”,共性是天马行空,孤独脆弱。在“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天选之才”与“潦倒颓废的孤独症患者”的定位之间自我折腾,来回摇摆。这样的人本身的存在就是在展示着艺术的张力,跌宕起伏比平仄重复好,抵死挣扎比从容认命好,的确是让旁人闻到了一股宿命的味道。

“2”元中的智慧是人心的一种状态,特质是对生命深度地理解和透视。多么诚恳的一个老人啊,试图将淹溺在各类创新需求表里的这些晚辈们打捞上来,用一个“过来人”的经验与智慧领着大家往上游走去,就是“源头”。最后跟高晓松讲的殊途同归了,穿越了一个行业深刻的层面,经过技能、练习、勤奋、灵感、荣耀最后到达的那个地方只有一个人,那哥们就是自己,但要想清楚到了这地方可孤独啊。

做什么都有创意的需要,做创意不需要一个资格证,甚至不需要一个职业。连一个普通文员整理一张表格,她能做到层次分明、简单易懂、形式有序,在我看来也是一样值得表扬,因为她的源头是一种为他人着想的善良,对美感与秩序的追求,也就是书中讲求的追寻动机。能在任何程度看到人、事、物背后的因与果,都对创意有帮助。当我们洞察到事物的原貌,就能洞察到它的潜能(原来的基础是什么),继而让我们洞察到它可能的变化(以现状衡量未来的发展)、可能的未来。如果没有这两种观看技巧,我们看的能力就有问题,只能看到表面,看不到事物或人的精华,我们被吸引的也是它的表面,在创意过程中模拟的也是表面。于是作品就容易沦于肤浅。

这是右边的迷思与被遗忘的左边,左边是生活灵感,右边是方法技巧。整书的最后提出了“整体”的概念,一个人物,一个作品,一个方案,应当是一个完整的整体,形成一个可以自给自足的生态,在这个生态里可以自圆其说,这样作品也就立得住了。就像金庸被提问到“如何创作小说”时的回答:他说他花非常多的时间建立角色,在他脑中想好所有角色,角色完整到已经完全有生命的地步。他说,只要角色到了这个地步,把他们放在任何状况里,他们自己就会跑。

也就是得方方面面的成立,用因果观去观察想象,一个作品放在空间与时间的坐标里,是否通顺成立。这种标准的建立并非一日之功,日积月累会形成一台自持“测谎仪”,成不成立一目了然。

这也是打破与重塑的关系,放下既定的界限与习性,甚至荣耀,不破不立。



Message:

如果您不想发布留言,也可以添加工作微信(18700851690)与我联系。